![]() |
底部裂一圈 |
經判斷是仙水比例過多,後來加了10公斤的乾土,再加3000cc的自來水。
灌漿出來的杯子變成底部裂痕呈閃電狀。
![]() |
底部裂痕呈閃電狀 |
再加25公斤乾土,自來水6公升。
今天(20171201)漿水呈無法解膠狀(泥漿呈泥糊狀無法流動),判斷仙水已經不足,加入仙水4g(1克1克慢慢加觀察解膠狀況),再加較多的自來水,使泥漿稀釋化,再行灌漿,呈回漿平滑。
20171206再次觀察上次的灌漿杯子,底部已經沒有龜裂現象,泥漿濃度調整完成。
後來陸續灌的陶杯也都成功。
心得:
- 泥漿要略稀,但倒漿時流水仍要保持漿水不斷,回漿時要滑順,不可以有疙瘩。
- 補漿時,表面不可以呈凝結狀(新漿水溶入困難),新舊漿水間必須順順很容易地溶入。
- 仙水 :乾土 = 3g : 乾土,仙水比例略小於3。
泥漿建議比率
仙水 :乾土 = 小於3g : 乾土
另外水量--每20公斤的乾土加入自來水約6公升。
若想灌漿的杯壁薄,要在泥漿中加入石灰和發粉(做發稞的發粉)或石灰和梗粉(台語),兩擇一。林師父提供,2017112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